《浪潮之巅》
本篇文章分享一本我入门互联网的启蒙书——《浪潮之巅》。
最近对博客加了个PDF在线阅读的功能,懒得下载文件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在这里读:
其实我进入互联网这个行业纯属是误打误撞,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写代码没有什么兴趣,在看到任何与代码相关的书籍都反感。
甚至每次敲代码的时候,都有一种汗流浃背的感觉。
那时候并不知道计算机到底为何物,代码究竟能干什么,对着黑色命令框敲代码能产生什么价值。
直到后来看到了《浪潮之巅》,还有《硅谷之火》、《乔布斯传》,电影《硅谷传奇》等等,才开始对计算机互联网 有一个大概的认识。
才明白计算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因为计算机的革命而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公司。
《浪潮之巅》是一本介绍美国硅谷TMT
(电信、媒体、科技)行业兴衰变化的书,记录了这里大部分公司的发展史,也可以理解这是一本科普书。同时也介绍了硅谷的环境是如何筑造了这些优秀的公司,最后到一个公司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。
豆瓣评分高达 9.0,可见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喜爱。
作者吴军信息学专业出身,曾经在Google工作过,虽然从一线工作上退了下来,但是热衷于观察、记录、公开自己的想法,总结成体系化的资料,然后公之于众,这本书在同行来说,我个人觉得没有找到替代者,想了解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发展,这本书仍然是不二之选。
从1875年 贝尔电话公司成立,到如今的甲骨文、IBM、苹果、微软、亚马逊、谷歌,世界浪潮,璀璨星群,叱咤风云,嗷嗷独立。它们为人类带来了便利,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时代的繁荣。
通过作者的思路可以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硅谷,也领略到一个个公司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,逐渐明白成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,而是众多因素相互配合产生的。
本书章节不多,每一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收获。书中重要的观点,也是当今互联网的的模式(很大一部分就是受到美国硅谷的影响)如:
- 硅谷公司的强大在于并购,利于资源整合甚至垄断,比如现在的电商、社区、游戏并购
- 人才流动,比如Facebook、领英开始都是靠挖谷歌的人才,因为谷歌已经有成长中的经验了,比如现在的新能源造车
- 文化,为什么全球只有硅谷才诞生这么多公司,好比中关村、后厂村,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几乎断层。
- 通过免费盈利,雅虎免费邮箱、门户聚合,一出来就爆发式增长,其商业模式要么投放广告收费、要么是服务;现在百亿补贴、拉新、广告、虚拟产品充钱、专业版收费。
- 创新和教育,政府研究经费拨款、校友捐赠,硅谷背靠斯坦福,学校和学生互相帮助,如谷歌早期拉到的一笔投资就是校友,相辅相成。
- 公司发展壮大需要天时地利人和,技术与市场的结合、商业模式的选择、团队的执行力、管理者的远见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等等
本书还讲到了不少行业的定律,如:
摩尔定律(Gordon Moore) “每18个月,IT产品性能翻一番or相同性能的IT产品价钱降一半” 必须快速开发产品(要有钱啊);新应用的大量涌现;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。
诺威格定律(Peter Norvig) “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%后,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!”IT公司成长飞快,当一家公司占领了大部分市场时就必须考虑寻找新的成长点了,否则就会受制于某一行业的发展。两条路:扩展现有业务与转型。扩展成功例子:微软的Office,Google成立Android联盟,失败的例子:Google做手机。
雷军名言:“站在风口上,猪也能飞起来”,和下面这一番话如出一辙,书里说到:
“近一百年来,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、有意无意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上……这些公司里的人,无论职位高低,在外人看来,都是时代的幸运儿。因为,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,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;但是对一个人来说,一生赶上一个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。一个弄潮的年轻人,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。”
这段话,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房子红利、互联网红利时代。
总结一下,《浪潮之巅》是一本硅谷科技产业发展历史集,理工科出身的作者不是真正写历史的人,多少会有一些细节上的错误,书中只是简单带过了企业发展的过程,像站在“上帝视角”,内容分析较多,记录较少,更像一个故事而非深入剖析。
但作为IT界的一本史书,文笔朴实,有一种“坐听潮起潮落,静看花谢花开”眼界大开的感觉,透过书参考现在的互联网发展,多少能激起读者的思考,或者激起兴趣去学点什么,可以说能够作为IT纪实类书籍的范例。
作者还写过《数学之美》、《文明之光》、《大学之路》;和《浪潮之巅》同类型的还有吴晓波的《大败局》、《激荡三十年》。
用本书最后,黑格尔说的一句话结束: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,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。
顺便贴一下思维导图给没有时间阅读的小伙伴看:
上面已经给出了PDF文件了,可以直接下载。
如果另外需要 思维导图 + 《数学之美》的 ,可另外在公众号后台回复【浪潮之巅
】可以免费下载,这里就不放了: